北魏正平二年(452年)二月初五日,征战一生的北魏强人拓跋焘死了,死在一位名叫宗爱的宦官手上,时年四十五岁。
拓跋焘十五岁继位,之后四处征战,先后灭掉了胡夏、北燕、北凉等几个北方国家,又攻取了取柔然、高车、吐谷浑等地,可谓战功赫赫,这么一位马上打天下的皇帝,竟然莫名其妙地死在一个太监手里,怎么看就有些奇怪。
宗爱弑君
当然,我说的这个奇怪,并非说太监不能弑君,毕竟历史上死于宦官手上的见皇帝也不少,但一般来说,死于宦官手上的皇帝要么大权旁落,要么懦弱无能。
很显然,拓跋焘在位期间,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,晚年的拓跋焘大权在握,杀伐果断,既没有出现专权的宦官也没有强势的权臣,如此一来,一个太监凭什么可以轻易杀死这么一位大权独揽的帝王呢?
毕竟太监的权力源于皇权,太监努力一辈子,不就是希望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还能位居高位吗?所以,一般而言,深受皇帝宠信的宦官巴不得侍奉的皇帝可以长寿,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贵,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,新君上位,自己现在的一切,说不定都没了。
更奇怪的是,宗爱弑杀拓跋焘后,又陆续杀害几位朝中重臣和一位亲王,当然,更重量级的是还弑杀了一位拥立的新君,前后两位皇帝被弑杀,仅仅相隔一年左右。
北魏时期壁画
要知道,当初司马昭如此专权,弑杀曹髦后都引发了巨大的政治波动,处理起来十分的棘手,更何况如今这位无兵无权的宗爱呢?
很显然,拓跋焘被弑杀前后的这段时间,事情肯定不会如此简单。
尽管《魏书》、《北史》和《资治通鉴》都记载了这件事,但在关键点上,都语焉不详。
所以,经过进一步分析,深感这件事背后埋藏着更深的隐情。
先看看事情的起因,《魏书》中称,因宗爱和太子心腹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有私怨,宗爱就在拓跋焘面前污蔑这两人,最终导致这二人被杀,东宫力量备受打击,而太子拓跋晃则忧惧而死。
事后,拓跋焘深感后悔,宗爱害怕拓跋焘将这件事归咎于自己头上,于是弑杀了拓跋焘。
这么一看,似乎合乎逻辑,但问题是,拓跋焘为啥仅凭诬陷就弑杀东宫力量呢?难道就凭宗爱受宠?那太子还是亲儿子,且是自己一手培养的储君呢。
所以,我认为,宗爱诬陷倒是在其次,拓跋焘要打击东宫力量甚至打算要换太子才是这件事的主要原因。
根据《魏书》的记载,晚年的拓跋焘脾气暴躁、刑罚严重、杀戮过多,但每次杀完之后又后悔莫及,尤其是杀掉崔浩后,冷静下来的拓跋焘非常后悔:“朕向失言,崔司徒可惜。”
可见拓跋焘晚年的脾气的确不太稳定,一帮官员每天活得战战兢兢,深怕脾气暴躁的拓跋焘将屠刀挥向自己。
除此之外,拓跋焘连年征战,朝廷早就入不敷出,拓跋焘认为单纯靠休养生息,来的太慢,最好的办法就是掠夺,除了强征赋税,还灭佛掠夺佛寺财富,充实国用。
正平二年(452年)正月,也就是拓跋焘被弑杀的前两个月,刘宋归降的民众聚众谋反,很快就被地方军平定了,但脾气暴躁的拓跋焘认为冀州刺史、张掖王沮渠万年和叛军有勾结,直接下令处死。
拓跋焘打仗猛是猛,但残暴也是真残暴
沮渠万年是北凉的宗室,是北凉末代君主沮渠牧犍的侄子,很显然,拓跋焘对于这位降将怀有戒备,就趁机将其处死。
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心冉 在提交了一份不太好看的半年报之后,三只松鼠(300783)又陷入了疑似食品安全的危机。
百德医疗和健世科技-B两只医疗器械股认购情绪不高,除了受年内港股IPO市场新股上市破发成潮,导致打新情绪低迷有很大关系。尤其是医药赛道中的医疗器械企业、医疗服务企业、创新药企业等,年内跌破上市发行价几乎成为“必修课”,港股不少打新投资者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。
沮渠万年的死,直接刺激了不少北魏权贵的神经,此前因崔浩《国书》案,不仅崔氏被灭族,就连范阳卢氏、太原郭氏、河东柳氏等高门士族都受到牵连,当然,清算之余,抄家劫掠也是少不了。
种种行为,早就引起不少人的不满,眼看拓跋焘在脾气暴躁的路上越走越远,大家深怕他屠刀挥向自己,就有了让太子拓跋晃提前继位的想法。
拓跋晃在五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,十二岁就开始主持朝政,处理日常事务,而且还喜欢读汉人经史著作,其老师高允和抚养他的窦太后都是汉人,因而他的思想上接近于于汉人。
因而大臣更喜欢温和的太子拓跋晃,就出现了疑似逼宫的行为。
这一点,在老对手《宋书》里倒是有记载。
说拓跋焘南征的时候,太子拓跋晃私自派人前往军营中收取战利品,结果被人告发,拓跋焘震怒之余,下令彻查东宫,拓跋晃害怕,就派此刻去刺杀拓跋焘,被拓跋焘识破。
而后拓跋焘假意被刺杀,吸引拓跋晃前来迎丧,在半路上把他抓住关了起来,然后将其杀死。
很显然,《宋书》的记载可比《魏书》的记载更为劲爆,考虑到《魏书》可能出于家丑不外扬的原则对事件的记录进行了有意忽略,《宋书》的这份记载倒是禁得住推敲。
当然,贸然处死太子,必然引起东宫系力量的反扑,这时候就用到身边的太监宗爱了。
历来太监都是皇帝的白手套,太监做的事就是皇帝不方便做的,因此,拓跋焘授意宗爱逼死拓跋晃,打算扶持另一个儿子拓跋余上位。
这件事背后,还有胡汉矛盾一条线
拓跋余的母亲是柔然可汗吴提的妹妹,爱好打猎酗酒,典型的胡人,身边也聚集了不少不满拓跋晃亲近汉人的胡人势力,很显然,相对于汉人势力,拓跋焘更喜欢胡人势力,所以,打算废了拓跋晃,立拓跋余为太子。
同时为了防止东宫势力反扑,拓跋焘又封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为高阳王,将其赶出平城:
封皇孙浚为高阳王,寻以皇孙世嫡,不宜在籓,乃止
很显然,拓跋焘考虑到东宫势力反扑了,但没想到东宫势力力量如此强大,将拓跋浚赶走的计划失败了。
如今东宫势力还在,拓跋晃也死了,只能找个背锅的应付一下了,这个人只能是宗爱。
宗爱本以为诬陷太子可以增加自己在拓跋焘心里的地位,但没想到事后居然埋藏了这么大一个危机,他害怕了。
恰好,同样心中惴惴的大臣又遇到了心中同样恐惧和不安的宗爱,双方一拍即合——弑杀拓跋焘,换个新君,一旦成功,不仅可以摆脱每天的恐惧感,更可以谋取更大的权力和富贵。
此时的宗爱是少数有条件在拓跋焘无防范的时候可以接近他的人。
至于参与谋划的大臣,必然有兰延、和疋、薛提这几人,这几个人,也是后面参与拥立的人。
一帮大臣也害怕拓跋焘某天杀了他们
此时兰延担任尚书左仆射,和疋、薛提为侍中,皆是位高权重之人,且有能力也有资格可以主持拓跋焘死后的政局。
根据谋划,由宗爱完成谋杀,兰延、和疋、薛提等人负责控制朝政。
在拓跋焘被杀的这一年,他还活着的儿子还有三皇子东平王拓跋翰、四皇子临淮王拓跋谭、五皇子广阳王拓跋建、六皇子南安王拓跋余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东宫系的拓跋浚,只是拓跋浚上位,占据最大利益的都是东宫旧臣,相当于自己白忙活,而且宗爱还是害死太子的人,拥立拓跋浚,宗爱第一个不乐意。
这么一来,只能在其余皇子里选择了。
但究竟选择谁当皇帝,因为牵扯太多的利益,双方暂时还没定好,但弑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而有了除掉拓跋焘的机会后,他们决定先杀人,后商量由谁来继位。
但真到了商量之后,双方的分歧很大,薛提应该由太子的儿子拓跋浚继位,而兰延、和疋则认为是东平王拓跋翰继位,至于宗爱呢?因身份低微,并没有参与他们的讨论,最终经过一番商量后,认为拓跋翰文弱平和,决定还是让拓跋翰继位。
宗爱得知后,拓跋翰已经秘密入宫了,这让他很生气,一来自己没有参与讨论,而来他和拓跋翰也有仇,如果拓跋翰继位,自己同样也有身死的危机。
所以,他派人假传太后谕旨叫兰延等人入宫,由于宗爱在他们眼里身份实在低微,就毫无提防的入宫了,结果以入宫就被宗爱捕杀,拓跋翰也死于非命。
到了这个时候,宗爱也学兰延等人的办法,秘密接触和自己关系比较密切的南安王拓跋余。
拓跋余在皇位的诱惑下,答应不追究宗爱弑君杀臣之事,并且要给宗爱大权,就这样拓跋余得以入宫,而宗爱则因为拥立之功,被封为大司马、大将军,封冯翊王。
那么,朝廷就没人追究拓跋焘被杀吗?还真没有,拓跋焘晚年滥杀无度,大家早就恐慌不已,巴不得拓跋焘早死,早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
初期,拓跋余还对宗爱表示恭敬,对随着宗爱的权势越来越大,拓跋余也深感不安,打算削了宗爱的权力。
但拓跋余还是过于年轻,刚有想法,就被宗爱发觉,宗爱一不做二不休,打算再次弑君。
只是弑君后拥立谁呢?羽林中郎刘尼一度劝他拥立拓跋浚为帝,但宗爱害怕拓跋濬报复,始终不肯,至于选择谁,等他弑君之后再说。
永平二年(452年)十月初一日,宗爱趁着拓跋余祭祀的时候,派心腹贾周秘密杀死了他。
宗爱
然而,这次弑君和上次不同,是一次没有提前谋划的暗杀行为,宗爱也没考虑到自己杀死拓跋余之后所面临的危险处境,或许他单纯的认为,这件事和之前杀掉拓跋焘一样,找个信任的皇子当皇帝就行了。
但如今的情况和拓跋焘死后已经完全不一样。
大家对拓跋焘被杀装聋作哑,纯粹是巴不得拓跋焘早死,而且拓跋焘被杀后,朝内还有兰延、和疋、薛提等重臣策应,秘不发丧也能稳定朝廷局面。
况且拓跋焘死后,大家还有备用的人选,如今拓跋余死,宗爱连个备用的人选都没有,这么一来,如何得到别的支持呢?
眼看宗爱毫无主见,只能在乱局里越陷越深,羽林中郎刘尼当机立断,找到了殿中尚书源贺,将拓跋余已死的消息透露给他,源贺又联系了尚书陆丽、长孙渴侯,一边带拓跋浚进宫登基,一边搜捕宗爱极其党羽。
而宗爱因为政治能力堪忧,弑君之后又没有采取严密的管控手段,很快就被抓了。
对比源贺的处理,宗爱的手段是在不够看。
十月初三日,拓跋浚入宫称帝,改元兴安,是为文成帝。
文成帝
登基不久,就下令诛杀了宗爱和贾周等,同时对拥戴自己的人进行了封赏。
对于拓跋浚来说,短短一年,朝廷接连出现两次弑君时间,造成的政治余波可是相当大的,好在拓跋浚年龄不大,但天生就是政治家,大力封赏有拥立之功的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,除此之外,刘尼又被任命为尚书仆射、源贺为征北将军,皆封王爵。
但封赏一个月不久,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就被拓跋浚赐死,同时死的还有拓跋浚的两个叔叔拓跋建和拓跋谭。
很显然,这帮人低估了拓跋浚的心机与手段,靠着这些强力手段,拓跋浚稳固了自己的皇权 ,尽管他在位期间北魏矛盾频频,但拓跋浚靠着过人的能力,稳住了北魏的乱局。
拓跋焘至死没想到,最终稳定北魏朝政的,居然是自己要赶走的皇孙。
当然,以上的推测,都是基于史书进行的推断的,毕竟真相到底如何,早就埋藏在历史的烟雾中,大家纯当乐子看也行。
参考资料:
《魏书·卷四上·帝纪第四》
《宋书·卷二·本纪第五》永州股票配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