乔迁已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,于2024年9月12日起生效。
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1961年9月18日晚,南昌的一场接风宴上,面对举杯相迎的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,周总理突然语出惊人:“俊秀同志,你要敬我一杯,可以,但我得加个条件。”
“什么条件?”刘俊秀顿时紧张起来。
众所周知,周总理非常能喝,论喝酒在党内没几个干部是他的对手。
见周总理亲手从服务员手里接过一瓶茅台,刘俊秀顿时心里打鼓:坏了,周总理不会是一时兴起,想要和我拼酒量吧?这我怎么可能拼得过?
可谁知周总理为自己倒完酒后却说道:“我俩干上这一杯酒,你们江西省就要多外调一亿斤粮食,如何?”
周总理接着趁热打铁:“如果干两杯,那就是两亿斤,我看今天气氛不错,我们干脆连干三杯,你们江西省往外调配三亿斤粮食,你看怎么样?”
刘俊秀一听,顿时愣住了,他在江西主管的就是粮食生产,这三亿斤粮食对江西来说绝对不是个小数目。
更何况江西省今年已经有外调十二亿斤粮食的重担了,若是再加三亿斤,这担子未免太重了些。
刘俊秀
端着酒杯的刘俊秀一时间进退维谷,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酒杯,只觉得喝也不是,不喝也不是,更不知该如何答复周总理。
为何当时周总理要亲自跑到江西省来要粮食?而刘俊秀又为何会心生迟疑?
这一切,还得从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开始说起。
三年困难时期
自1958年夏起,我国的部分地区就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旱情,导致云南、东北、长江中下游等地的粮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产。
次年春天,旱情再度袭来,全国十五个省市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春荒,河北和山东等五个省份的耕地更是颗粒无收,出现了缺粮的现象。
当时的农民都还有些余粮,所以还勉强能够靠余粮度日。
可当时间来到1960年,灾情非但没有减弱,反而愈发严重,全国16亿亩耕地中,受灾面积高达9万亩。
根据当时中央的报告记载:该年的粮食与棉花产量跌落回了1951年的水平,油料跌落到了建国初期的水平,工业产值急速下降。
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和粮食危机,许多地区的百姓因为粮食短缺而普遍地爆发浮肿病,部分省份的农村人口死亡攀升......
农村粮食大幅减产,依靠农村供给粮食的城市也随之开始出现问题。
1960年夏季,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沈阳等一线工业城市的粮食库存告罄,首都北京的粮食供应仅能维持一周。
地处东北黑土地的沈阳只够十天的粮食,位于鱼米之乡的上海更是没有任何粮食库存。
国务院和周总理的对策
1960年年底,经过粮食部的初步估算,预计该年全国粮食收成在2800亿斤左右,相较1959年下降了约百分之15,国内粮食问题将继续加剧。
粮食部立刻将实情,如实汇报给了周总理。
面对严峻态势,周总理火速召开了紧急会议。
与会的除了国务院和粮食部的干部外,周总理还特意把各省市的负责人,以及一些县镇的基层干部都召集到了人民大会堂。
周总理在会上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们的意见,实际了解了地方县市的缺粮情况。
经过充分讨论与集思广益,当年11月14日,中共中央发出了《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》。
要求各地在秋收完毕后抓紧时机,采集和制造代食品,帮助地方群众克服困难、度过饥荒。
同时,《指示》还决定成立以周总理为首的领导小组,负责具体指导这一行动。
1961年初,饥荒继续加重,周总理在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会议上先是承认了失误:“我们国务院没有预料到农业上的困难如此之大,这是我们工作上的疏忽。”
接着他又指出了农业危机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,铿锵有力道:“现在农业上的困难已经影响到了轻工业材料,进而也影响到了重工业,面对危机,我们必须增产节约、克服困难、度过灾荒!”
周总理绝非空喊口号,增产节约首先就从中南海开始。
按照国务院当时制定的计划,党内男性干部每个月的口粮是28斤。
毛主席带头减到26斤,周总理体格较轻,每月口粮减到24斤,最瘦的刘少奇同志则干脆减到了18斤。
有领袖们带头,从中南海到整个北京城的党政机关都勒紧了裤腰带,每位党员干部都自觉地把粮食定量降了下来。
同时中央也对地方发布了通知,所有城市人口都要凭粮票供应粮食,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,防止浪费每一粒粮食。
即便连自己的口粮都省了,但在不该省的领域,周总理依然坚持“大度”。
当时周总理还兼管国家的外交工作,有外交部的同志提议要对外宾们也实行粮票制度,这样每年大约能省下8000万斤粮食。
可周总理却没有采纳外交部的建议,他在批复中写道:“新中国虽然面临着一时的困难,但困难只是暂时的,如果我们因为一时的危机而给外宾留下了不好的印象,那对新中国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。”
除了外宾,周总理也非常关心工人和知识分子的饮食情况。
他特意指出,要对高空、高危、高温、水下以及井下等重体力工作者给予额外的粮食补助,要从一般工人45斤的每月配粮恢复到60斤每月,而且不能全是粗粮,必须粗粮细粮适当搭配。
同时,为了让井下工人能够驱寒,需要额外供应酒和糖等必需品。
之后周总理又提出要给技术性干部、高级知识分子补助一定量的肉奶蛋白质,保证他们的营养需求,新中国就算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人才。
统筹全国、调配粮食
忧心于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,周总理夙兴夜寐、日夜操劳,他所在的中南海西花厅每晚都会亮灯到凌晨。
由于没有遇到过这种级别的粮食短缺问题,中央当时在处理问题时也是看一步走一步,摸着石头过河。
一开始,国务院和周总理只需要制定每年的粮食计划即可,地方的粮食问题由粮食部来和地方干部沟通,粮食部只需要每个月向周总理提交一次粮食报表。
等到了1959年情况开始恶化后,国务院每个季度都要制定一份专门的粮食计划,而粮食部向周总理汇报情况的频率也增加到了每旬一次。
当时间来到1960年时,国务院已经要精细到,每个月制定一次粮食计划了,而周总理会见粮食部的间隔则缩短到了短短五天。
到了1961年,中央除了要协调国内的粮食,还增加了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任务,同时又新增了一些列入中央收入的专项用粮,这就导致原来的粮食报表不再适用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周总理亲自设计了一份《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》。
通过这张表,可以一眼就看清中央的粮食储备以及各省的粮食调配。
一直到现在,中央安排每年的粮食调拨计划时,依然在沿用周总理当年设计的计划表。
为了彻底搞清楚粮食问题,周总理每周都会在西花厅约见粮食部党组书记陈国栋。
白天,周总理忙完了国务院的工作,晚上就会与陈国栋商谈到深夜二三点。
每次会面,陈国栋不能带助手,只能带一位副部长前去。
曾担任过粮食部副部长的杨少桥回忆当年场景时,依然记忆犹新:“...陈部长负责汇报具体数据,我负责敲算盘,总理则拿着笔亲自计算,每一笔粮食的去向、哪个地方能省一点粮食、哪个地方必须加一点粮食、各地的库存、各地的亏空......这些繁杂的数据总理都会算得一清二楚,而且也会记得一清二楚......”
那几年里,负责粮食的干部们在面见周总理时,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。
他们不允许带助手,也不能使用“大概”“可能”等模糊的词汇,必须掌握具体的数据,否则就会在周总理面前露馅。
周总理博闻强记,知晓每一份粮食报表,如果有干部在工作上出现纰漏,总理第一时间就能找到问题。
1961年,年末的时候,周总理在广州召开粮食会议,他亲自排出表格,和地方的干部们一笔一笔计算粮食的调拨,结果发现有五千万斤粮食的缺口。
为了搞清这五千万斤粮食的去向,几个工作人员在调拨表上一个省一个省地核算,可总也算不对。
周总理看了一会,精确指出了问题的所在:“上个月开会的时候,提出要给浙江省加五千万斤的调出额,你们加上了没有?”
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,是当时有工作人员漏算了这五千万斤,现场除了周总理外竟无一人能看出这个失误。
杯酒巧借粮
1961年9月17日,周总理参加完庐山的中央工作会议后,在副总理罗瑞卿与谭震林的陪同下,来到江西省会南昌做考察。
三十四年前,周总理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昌领导了“八一南昌起义”,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,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创立革命军队的序幕。
这正是八一建军节的由来。
时隔34年故地重游,周总理的心情非常好,坐在车上看着南昌的街景,他向同车的罗瑞卿感慨道:“三十四年一晃而过,这南昌的变化真叫人眼花缭乱,我们就在这住上几天,我想好好看看这座城市的变化。”
18日晚,周总理一行人和江西省的两位主要负责人刘俊秀、杨尚奎一起吃饭。
按照周总理的吩咐,几人共坐一桌,他认为这样能够拉近距离,也方便吃饭的时候谈工作。
聊了一会,周总理主动将话题引到了粮食上,他先是夸奖道:“我这一路看下来,你们将江西省建设得很不错,江西本就是鱼米之乡,又是老革命根据地,群众基础是非常好的,我看了你们送上来的报表,今年江西的粮食产量又有提高,辛苦你们了。”
杨尚奎谦虚地答道:“没有总理的英明指导,江西也过不了粮食这一关,我们的工作还有进步和努力的空间。”
“该表扬的就要表扬,你们在江西的工作我都看在眼里,等明年中央开会的时候我还会用你们做榜样,让其他省份也知道你们的工作成效,当然了,你们也不能因此而骄傲,更不能有了一点成果就沾沾自喜。”
周总理一番话既表扬了江西干部们的优秀工作成果,也激励了他们要继续勤奋努力。
一直主管江西粮食生产的省委书记刘俊秀听了周总理的话,认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。
他难掩激动地站起身,高举酒杯道:“周总理今日到南昌来视察工作,还夸奖我们干得好,这是我们的荣幸,就让我代表南昌的干部们,敬总理身体健康!”
然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。
周总理突然以喝酒为由,向刘俊秀提出了三亿斤的粮食要求。
1961年的灾情尤为严重,国内大部分省份都面临粮食告罄的危机。
江西作为少数几个粮食有盈余的省份,肩负了外调12亿斤粮食的重任。
可周总理经过仔细计算后,发现还有部分省份的粮食有缺口,于是他就以考察江西省的名义,亲自到南昌来“要粮”。
刘俊秀思忖再三,低着头回道:“总理,中央交给我们的十二亿斤任务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,这再加三亿斤,恐怕有点难度......”
一旁的副总理罗瑞卿笑容可掬地拍了拍刘俊秀的肩膀:“不就是三亿斤嘛,总理今天兴致不错,你就让总理高兴高兴吧。”
其实周总理也不是刻意为难刘俊秀与江西省,他很清楚全国所有省份的粮食产量和库存。
三亿斤虽然对江西有一定难度,但以江西省该年的余粮,绝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而且其他省份饥肠辘辘的灾民们,确实急需江西的救命粮。
迎着周总理期许的目光,刘俊秀下定了决心,他知道,如果不是因为真的有困难,周总理也不至于在这种场合开口要粮,他向总理认真拍了拍胸脯:“三亿斤就三亿斤,我们江西省保证完成任务!”
“好!”
与会的干部们齐齐叫好,周总理也笑逐颜开,他说话算话,拿起酒杯就连干三杯。
三杯酒下肚,周总理心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,有了这三亿斤粮食,不少饥肠辘辘的百姓就能吃上热饭了。
后记
那几年,类似的事情还发生了不少,周总理为了受灾百姓的救命粮食,实在是操碎了心。
他无论走到哪里,都会事事想着百姓,事事为百姓考虑。
多亏了周总理的不辞辛劳,否则这场饥荒不知要持续到什么时候。
参考资料:
人民网:《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这个决定维护了国家信誉》
当代中国出版社:《红墙见证录:共和国风云人物留给后世的真相》尹家民 著股票如何配资配资平台